文:金龙燮(김용섭)
你是大象,还是跳蚤?
世界知名经营管理学家查尔斯.韩第(Charles Handy)的着作《大象与跳蚤》(The Elephantand the Flea),将企业职场和自由工作者分别比喻为大象及跳蚤,阐述以自由工作者为中心的雇佣文化。他在2001年曾提出这样的主张:我们不该依靠大规模的组织,而是要成为能独当一面、发挥实力的人才。
当然,那时积极接受他论点的人很少,就算对查尔斯.韩第提出的未来面貌深感共鸣,却依然很难从大企业组织中脱离,接受自由工作者的生活。不过,随着时间流逝,开始有人根据他的主张追求独立。我们之所以长期待在同一间公司、买房定居,不是因为本能使然,而是基於当时的雇佣制度、生活方式和社会欲望。如今,人们不再期盼,而且现实中也不可能达成终身职场。
过去为了确保和维持稳定的劳动力,需要配置正职员工,这既是劳动者的需求,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。雇主以平日整天上班为条件与劳工签订合约,并且按月支付工资。不过,现在的氛围渐渐改变了,在雇佣市上,自由工作者比正职员工更受欢迎,零工经济明显地在整个产业占据了一席之地,这样的结果反映出企业的取向。
过去一提到自由工作者,就会联想到特定领域,像是写作、设计、程式开发等等。但现在不论是哪个领域,都可以成为自由工作者,因为正职的概念逐渐褪色,甚至可以说正式职员雇佣面临终结。
除了「自由工作者」这个称呼,还会使用自营业者、零工工作者、一人企业等多样的名称。不是发展得好就叫做一人企业,发展欠佳就称为自由工作者。所谓的「自由工作者」,指的是不局限於同一职场,而是根据需求个别签约的自由状态。他们的自由也是风险最大的自由,因为如果能力不足,就会面临致命的危机。由於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短期的聘雇,可以说这种制度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;反之,也可以说这种制度造成大量廉价劳工出现,共享经济的受惠者只有企业而已,劳动者的生计变得更加困难。
在雇佣市场上,正职员工会持续减少。传统产业因为日渐衰退而裁减正职员工,新兴产业则借助技术的进步降低人力需求。到头来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,都得以自由工作者和零工工作者的身分生活,即便是能力出众的人也一样。当人工智慧和自动化替代了绝大部分的人力,最终劳动市场的组成就会是少数的正式职员和多数的自由工作者。
事实上,这样的趋势早就已经成形,如今的时代,我们很难再梦想能被某人聘雇成为正式员工。要麽自己创业,要麽成为一人企业,到头来,我们都必须以个人之力打造独立的生存基础。有能力的自由工作者,其实还可以比正职员工赚取到更多的收入。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薛兆丰,2017年12月时在中国的知识共享App「得到」上,开设了「薛兆丰的北京大学经济学讲座」,定期上传个人演讲影片。该频道每年的订阅费用为199人民币(约888新台币),经过半年,2017年8月付费订阅的人数超过17万人,到了2018年3月,订阅人数则是突破25万人。以25万人来计算,光订阅的收入就高达5000万人民币(相当於2・23亿新台币),薛兆丰一跃成为中国的网红。
法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他的研究领域,透过经济学讲座,他创造出十分可观的收费内容市场。2018年,薛兆丰辞去了教授的职务,他选择放弃稳定的正职,加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。在中国,有许多教授陆续成为网路上的意见领袖。
在如今的环境下,正职员工真的是最佳选择吗?自由工作者只会过得辛苦吗?世界的改变,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职业的观点。正职占优势,自由工作者处於劣势的二分法,应该要从既有的印象中去除。过去个人总是依靠着组织生活,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带着自身价值,从组织中独立出来。
企业无法提供我们终身职场,在工作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价值,无论对公司或对个人而言都相当有利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公司,而是要最大程度地体现企业期待的能力,然後进一步提升个人价值。就像员工是企业的工具一样,对个人来说,企业也是一种工具。说到底,自己聘请自己的一人企业,将成为未来不可或缺的选项之一。一人企业的核心不在於「一人」,而是所谓的「企业」。换句话说,重点不在於工作的人数,而是要像企业一般具备价值,赚取相应的收入,拥有个人的商品性。
职业的终结、正职的终结、劳动的终结等和工作相关的未来话题,其方向都是一致的。至今仍然有些人盲目地相信19世纪或20世纪的雇佣文化,选择依赖大型职场的正式员工体制。他们无视时代的变化,安逸於过去的传统,而且认为那就是自己认知的全部,固执地坚守旧制。熟悉的事物、悠久的文化,放在未来也一定适用吗?世界已然改变,如果还不能摆脱过去,会不会惨遭淘汰呢?
如果要明确指出一项受新冠病毒影响而消失的事物,那就是办公室。上下班的形式被居家办公取代,而且正进化为「在哪都可以工作」(work-from-anywhere)的型态。
这是伦敦商学院林达・葛瑞腾教授提出的观点。她是《职场的未来》(The Shift: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)与《100岁的人生战略》的作者,也是持续研究劳动和职业的专家。